第二部 沃土 第三六si章逐鹿(六)

作品:《太平天国

    着急上火,操劳过度,从到了任上之后,王庆云的身体就一天都没好过,药罐子竟成了他最忠实的伴侣。

    在这期间,能够令他稍微感到宽心点儿的,就要算是济南那边儿开始的和谈了。其实,从心底讲,他并不期望着和谈成功。与太平叛匪的和谈,不能与当年同洋人的谈判等同起来。

    洋人缺少教化,凭借着坚船炮利得点子小便宜,毕竟无伤地大物博的堂堂大清上国的大雅。一旦大清中兴的时机一到,你洋人咋地?拿去的再给我还回来就是。

    叛贼就不一样了。同这些无视君父孝道的叛逆们比肩而坐的搞什么谈判,那简直就是对大清的侮辱。如果叫他们做大了,大清何在?礼数何在?这摆明了不是鼓励造反作乱吗?

    可王庆云毕竟诗、书都没少读,脑子也很活分。在他的对面,隔河相望的就是南障秦岭,北阻黄河,东连函谷,西拱华山的晋陕豫交通要冲,地势十分险要,历来被誉为“三秦锁钥”、“四镇咽喉”,和山海关并称“天下第一关”的潼关。虽然他看不到潼关更深处隐藏的都是什么,但仅仅凭着黄河岸边不是会出现的,那一队队雄姿勃勃的队列,他就能想象的出,依靠目前的这点儿污七八糟的力量,只要打起来,就一定没有他的好果子吃。他很现实。眼下的情况,搞搞谈判,拖延拖延时间,那还是很值得赞誉的一件事。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针。慢慢来,充分地利用这段难得的“修养”时期,再努上一把子力气,先把这些离心离德的“大爷们”往一起好好地梳理梳理再说。

    当王庆云还在为着他的“梳理计划”没日没夜、头昏脑胀地忙碌着的时候,河对岸的天朝红军却完全是另外的一派景象。

    三个月的时间,在声势浩大的治黄工程中,却并没有耽误历经大战的天朝红军进行的充分休整。各部在人员获得及时补充的同时,装备也在更换,大量的各种备战物资更是充盈满库。就像是那滔滔的黄河水,由汛期的翻腾汹涌渐渐变得风平浪静类似,从表面上看,治河工地上似乎没有了过去的喧腾热闹,可实际上,兵强马壮的天朝红军早已完全做好了发动一次大规模而且是连续作战的准备工作。

    一个月之前,担负红二方面军左翼集团总指挥的韦俊,带领红二十三军由陕州开始陆续悄悄开进潼关,之后,借机拿下了进入山西的桥头堡蒲津关。

    今天,当红八十九师师长黄鼎凤顶着“练业坤将军”的大名,还没进入蒲州城赴宴的时候,红九十师就利用接收转运麟魁补偿的粮草的机会,一批批地登上了黄河的东岸。黄鼎凤进城了,而夜幕下,红九十师的将士们却踏上了王庆云赖以维持生计的曲折山径,开始着一场极其艰辛的强行军。

    其实,蒲州距离蒲津关区区数里,蒲州城的清军按理说不可能对数里外的这种大规模军队行动,完全没有一点儿的知觉吧?可事实上恰恰就是这样。因为天朝红军应允第二天就要全部撤回西岸的通报,在蒲州城广为流传,虽然蒲津关不是自己打回来的,但每一个满清将士似乎都为这一次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感到了骄傲。乐极生悲,说的就是这么一个道理。

    犹为可笑的是,当后半夜蒲津关方向已经传来了很像是兵马开动的声音时,蒲州城上仅有的几个值更士兵居然还在自我安慰。这太平红军倒真是守信誉,生怕军队白天撤不完,早早地就开始了行动。

    军队是用来保卫疆土的,首要任务就是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要随时做好战争就会在明天,甚至是就会在下一刻爆发的准备,可不是用来跟老百姓争食的。

    月夜里,数十艘木船,载着在师长余廷璋亲自带领下的红九十一师第一批一千多渡河将士正疾速驶向北岸。

    余廷璋站在已然半渡的大船上。这位身材高大粗壮,黝黑的面孔上扎楞楞的一把络腮胡须,曾经以推车贩米为业的平在山拜上帝会老兄弟,站在摇晃的船上,却如同一尊铁塔。说实在的,如果单从外表上看,你怎么也不会把他和广西桂平联系在一起。

    直到现在,出现在他望远镜里的对岸上,还仅仅是有数的一些弯腰缩背的黑影,此时正傻愣愣地开始站在那里,伸着长长的脖颈,似乎想从眼前的景象里探究出什么。

    余廷璋所看到的,都是巡夜的练勇。

    在风陵渡这个干系重大的防御要点,肩负着守土重任的各路人马还不仅仅是在待遇上分为了三六九等,即便是日常军务,那也是各有区别。

    由于协领刘岳昭驻跸芮城,黄淳熙自然享受不到县城的好风光,但他绝对不会去驻扎在濒河的地段。很奇怪,他也没有接受王庆云的好意,把军队住进还算繁华的风陵小镇,而是在距离渡口东北至少还有十余里的位置单独下了寨。这样一来,福炘的那镇兵马倒是捡了一个现成的便宜,当然,渡口的防务,换句话说,就是渡口一带的巡防重任,自然而然就落到了“饥寒交迫”的团练们身上。

    对此,身为风陵渡军务总镇的王庆云一肚皮的意见,并特意还就此事去和刘岳昭红过脸。依王庆云的见解,既然忠义救国军是风陵渡防御的主要力量,那就不应该“躲”的远远的,而是应该向前靠,一旦出现万一情况,才有可能最快地投入到反击一线上去。现在,竟把一些战斗力不强的军队推挡在前面,等到有了什么突发的事件,即便忠义救国军训练有素,恐怕到时候也只能是望洋兴叹。

    王庆云注定要忙活,因为刘岳昭听了他的高谈阔论之后,只是莞尔一笑,黄淳熙则更是一点面子都不留地讥笑他不懂得军事。随后,黄淳熙还指着地图,给他上了一堂有关军力在一定的纵深要梯次配备的军事课,告诉他最优秀的军队总是要安放在最后。因为军队不是光吃饱吃好就行的事情,还要进行近代化的西学训练,这样才能形成一只铁拳,打出去才能致命。总不能把这样优秀的军队的大好光阴,都用在毫无意义的站岗放哨上去。王庆云无奈了,什么梯次配备?不过都是相信了战争不会引发的梦想而已。

    于是,王庆云把风陵渡的希望就全部寄托在了福炘的绿营兵,再三提醒福炘,务必要加强好渡口一带的日夜巡查,决不能因为所谓的和平谈判就忘乎所以。这个时候的福炘,倒是对这位为了大清可以说是鞠躬尽瘁的总镇大人有了些怜悯,嘴里开始哼哈答应,聊以安慰大人的心神。不过,等真到了行动上,却又是另外的一回事。他也是迫不得已,肚子里没有大油水,心理又不平衡,瑟瑟的秋风之中,又有哪一个官兵会肯去做这种捕风捉影子的事情呢?

    福炘的阳奉阴违,使得王庆云只好退而再求其次去。虽然没有真正的实惠能带给练勇们,可整点儿理论啥的,也是轻而易举,再说,他还乐意以身作则呢。

    白天,要忙着周旋于黄淳熙、福炘之间,到了晚上,王庆云还得带着头在十几里的河岸上走上两个来回,本来就是病泱泱的身体,这下子更是吃不消了。这不,就在几天之前,他彻底病倒了。

    要是放在天朝红军没有兵至潼关的时候,王庆云如果把巡防渡口的重任交给练勇,他们不但会兢兢业业地去恪尽职守,还会对这位总镇大人千恩万谢。因为那个时候渡口火啊,掌控了渡口,就跟掌控了钱庄一样的舒坦。现在,渡口被封锁了,起初几个胆子大的人从对岸“偷渡”,结果过来的是大雁,离开的时候成了秃毛的鸡,再后来,几十丈的河面上,除去偶尔有几条大鱼逗闷子似的敢兴风作浪之外,哪里还有能喘气的东西。

    巡河巡河,越巡越寂寞,越巡越难过,越巡,巡河的人越少。不是还有违抗军令要受到严酷的惩罚的话,你王庆云就是哭死,很可能十几里的河防线上,到了半夜根本也不会有半个人影儿存在。

    王庆云有预见,可惜生不逢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