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守株待兔

作品:《汉赋

    “李,李大人,你,你的腹部中了这么多箭矢,怎,怎么箭头还没有血迹呢?”在近前被惊得蛇目结舌的羽林军中郎将灌夫,在晃神了好大一会儿后,才从万分惊愕的情景之中缓过神儿来。当他定睛一瞧,看着李磊手中拔出来的那一小把箭矢后,挠着头,嗫嚅着好奇道。

    “灌,灌大人所言极是。李大人,你快些告诉我们,这,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呢?”李磊近侧一旁的郓都在听完灌夫的问话,为此感到十分的赞同,便对李磊随声附和着问询道。

    方才,正沈浸在暗自庆幸劫后余生的李磊,突然被身侧的这两个一头雾水的老一唱一和问起箭头为何没有血迹的问题后,暗自叫苦不迭起来:这些射在腹部盔甲上的箭矢,之所以没有沾染上自己腹部肌肉的血迹,自然是因为自己的整个肚子此时已经坚不可摧的恰似铜墙铁壁一般,莫说是几根小小的箭矢,就是往自己的肚子上刺上几刀,要是这刀的质量不过关的话,想必这刀尖都会被他这个铜墙铁壁一般坚不可摧的肚子给磨钝。但是,我不能把我肚子真实情况告诉他们,如若不然的话,我在他们眼中定然会成为一个异类,那就不好了。

    “灌大人,郓大人,嘿嘿,其,其实也没什么,因为我有它保佑着我,所以才会没有被这些箭矢给伤着身体。”李磊在情急之下,眉头一皱,计上心头,一下从怀中掏出了在临行之前,杜柳儿送给他的哪一只芬芳四溢的香囊来。于是,他便手持着那只香囊,装模作样地在灌夫和郓都面前晃了晃,紧接着,故作一本正经地香囊赞不绝口道:“柳儿姑娘送给我的这只香囊,说可以一路保佑我平安无事,今日遭此大劫,果然可以逢凶化吉,让我毫发无损。”

    “原来如此。”灌夫和郓都在听完李磊的这番在急中生智之下,编织出来的这个弥天大谎后,非但没有表现出怀疑,而是,十分认同地微微颔首,不约而同地略带着失望地回应道。

    “对了,两位大人,卫大人怎么不在这里,他去哪儿了?”李磊在看到刚才一副刨根问底架势的灌夫和郓都,在听完自己的解释后,终于是搪塞了过去。当他抬眼一看,并没有发现这一路上守护在他左右几乎达到了寸步不离程度的卫青的身影,赶紧趁机话锋一转问道。

    “哦,是这个样子的。”在听完李磊的问话后,灌夫手捋了一下他花白的山羊胡子,娓娓道来地说道:“卫大人方才看到李大人胸前中了那么多的箭矢,以为就此夺取了你宝贵的生命,就去追查刺客的下落了。方才,据一个回来报信的侍卫说,卫大人已经知道剩下的几名刺客骑着三匹马逃到了距离此地大抵往东十五里地的义和镇,其中,有一名刺客被卫大人射中了一支箭矢,应该是身负箭伤。并且,这义和镇就在梁国的境内,是梁国西部的第一镇。”

    “卫大人为我报仇心切,本官心存感激。可是,他若是只身前往义和镇追铺刺客,万一刺客人多势众,那卫大人岂不是会有生命之虞么?”李磊在听完灌夫的话后,不无担忧地道。

    “李大人,你放心便是。卫大人武艺高强,平日里,他赤手空拳,十几个大内羽林侍卫手持兵器都近身不得,更别说几个小毛贼的刺客了。”郓都在听完李磊为卫青担忧的话语后,赶紧接着话茬,为李磊解除忧虑道:“再说了,逃走的刺客只骑了三匹马,想必也没有几个人。更何况,卫大人还带走了是三名功夫了得的羽林侍卫前去追捕。李大人,不用过于担忧。”

    “原来是这样呐,若是真如郓大人方才所言的话,那本官的忧虑或许就是多余的了。”李磊在听完郓都的这番分析后,方才为卫青提到嗓子眼的忧虑便放了下来,不置可否地说道。

    “对了,李大人,方才卫大人临走之前,让一个侍卫传话说,让我们在得到他的信儿后,即刻前往义和镇与他汇合。既然,李大人如今已经安然无恙,身体也并不大碍,事不宜迟,咱们赶紧出发吧。”郓都突然想起了这件极为重要的事情,万一义和镇还有刺客同伙的话,他们要是去晚了的话,卫青和这帮穷凶极恶的刺客交手,在什么下三滥的手段都可以使出来的刺客面前,卫青恐怕会凶多吉少。于是,深感耽搁了将近一刻的时间,忙向李磊催促地道。

    “郓大人所言极是,此地不宜久留,咱们快些离开也好。”李磊听完身侧郓都对他七分禀告三分催促的话语后,先是抬头看了一眼头顶上的“一线天”,觉得脑袋顿时有些晕眩,便打了一下马屁股,拍马赶到队伍的最前方,转过马身,在扫视了一眼面前处在高度警戒状态之中的羽林侍卫们,朗声地发号施令道:“所有人听本官号令,解除警戒状态,收起盾牌,快马加鞭,向东全速前进,走出‘一线天’峡谷,赶往十五里地外的义和镇,与卫大人汇合。”

    用了大概小半个时辰的时间,李磊率领着一众人等赶到了梁国境内的义和镇。可是,当他们到义和镇的西门,按照常理的话,卫青应该安排一个人手在这里等候,便于跟他们取得联络。李磊还以为是派来联络的这个人应该还在路上,于是,他们一行五十余人就在义和镇的西门处停了下来。可是,在苦苦亏等了一个时辰后,眼看着已近黄昏,耐着性子左等右等,也未见卫青派来的人影。说是它西门,并不是城门,只寿道途径义和镇的一个路口。

    既然,卫青事先派遣羽林侍卫报信说要在义和镇和大部队汇合,但是,他为何迟迟不见不派人来接头呢。原因自然很简单,卫青此时在义和镇啬夫(指古代乡镇中的管理宅大于亭长和里正,相当于现代的乡长或者镇长)的大力配合下,已经对刺客的下落有了些眉目了。眼看着就将这帮刺客一网打尽,心无旁骛的卫青就把派人与大部队接头的事情抛却脑后了。

    卫青追捕刺客的进度为何如此之快呢?原来,当卫青带着三个侍卫,骑着马贺情急之下遗留在山下的那两匹梁国的军马,抄着小道,用了两刻的时间就赶到了义和镇。在从沿街店铺的打探之下,很快就找到了义和镇的啬夫。当卫青拿出随身携带的令牌,并表明了他的来意后,啬夫虽然是巴掌大地方的义和镇的最大的官儿,平时亭长和里正们都对他点头哈腰的,这辈子见过最大的官儿也就是县太爷了。而今个儿,突然一个来自皇宫的羽林军的将领需要得到他的帮助。身为一真之长的啬夫自然是在激动万分之下,拍着赶紧给卫青调派人手。

    看到这里,很多看官可能心中会有疑问:既然啬夫是梁国的官儿,自然是受到梁王的节制,但是,他为何还要对卫青如此的配合呢。其实,自汉高祖刘邦建立了汉朝,虽然分封了很多刘氏子弟为各自的藩王。但是,随着经过汉惠帝、汉文帝,以及到汉景帝末年,生在藩王国的普通老百姓们,在他们心中,皇帝的权威还是要排在藩王之上的。这也是梁国境内义和镇的啬夫为何在见到卫青之后,二话不说就调派人手,大力地配合卫青搜寻刺客的下落了。

    于是,卫青就赶紧带着啬夫调派给他的二三十个人,赶紧搜寻起先他们赶到义和镇的刺客的下落。既然,这些刺客率先赶到了义和镇,那么,他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在卫青看来,应该是为中了箭伤的那名刺客寻医问药。而他们正好可以在医馆和药铺守株待兔,等着刺客们上钩。不过对于卫青来说,眼下最为棘手的事情就是要搞清楚义和镇有多少家医馆和药铺。

    “本官问你,你们义和镇有多少家医馆和药铺?”卫青走到一个啬夫调配给他的名字叫做陈二狗的年轻壮丁面前,看着他一副老实巴交的样子,觉得此人说话应该可靠,便问询道。

    “回,回禀大人的话,我,我们义和镇一共有四家医馆和药铺,其,其中,有,有一家医馆,和,和三家药铺。”老实巴交的陈二狗在听到卫青的问话后,嗫嚅着结结巴巴地答道。

    “你说的这话都是真的,这么大的义和镇只有一家医馆和三家药铺马?你不会是在骗本官吧。”卫青这是第一次来到义和镇这样的小地方,一时之间,暗自跟都城长安比较起来,觉得方才陈二狗说的四家医馆和药铺有点儿少了,在斜睨了一眼陈二狗后,不怒自威地问道。

    “小,小的方才所言句句属实,不,不敢欺骗大人。”陈二狗听到卫青对他方才所言深表怀疑后,一时之间,就吓破了胆,浑身直打哆嗦。不过,深感委屈的他,不知道从哪儿来的勇气,突然,挺起了胸膛,低垂着额头,拱着手向卫青禀告道:“回禀大人,我们义和镇并不算大,总共也才有七百多户人家,平时生病的人本来就不多,有五家药铺和医馆足够了。”

    “好吧,本官就信了你的话了。”卫青在听完陈二狗的话后,觉得穷乡僻壤的义和镇不比都城长安,不需要开那么多的医馆和药铺给人看病。他在顿了顿后,便对自己带来的三名羽林侍卫和啬夫调派给他的这二三十个壮丁吩咐道:“接下来,本官宣布一下分头行动的人手。每一名羽林侍卫分别带领五名壮丁去那三家药铺暗访,以看病的名义待在他们的铺子里,没有接到我的命令之前,不许离开。其余的人,都跟着我去那一家医馆。在这次行动的过程中,大家千万不要自身的身份,一定要注意自身的安全,一旦发现了有人购买治疗伤势严重的草药的话,速速派人来医馆处像我报告,并姓方设法拖住此人不能离开,都听清了么。”

    “喏。”三名羽林侍卫和二三十个壮丁在听到卫青的吩咐后,都拱着手不约而同地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