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池中玄机

作品:《道破穹苍

    单说唐宋想明白了见性池当中的玄秘,便不再犹豫,感受了一下身下坐着的石桩,目光望向了印象中四角石柱的位置,但好像并没有什么反应。他微微一笑又用手去抚摸着胸前佩戴的玉牌,再次抬头望向了石柱。

    果不其然!身下的石桩和手中玉牌似乎微微一颤,离自己最近的那根石柱方向突然一亮,石柱那清晰的轮廓闪烁着白光透过水雾之气映入了自己的眼帘。

    映入唐宋眼帘之后那柱子似乎也是微微一颤,柱体表面那淡淡的光芒瞬间散去,柱内闪现出两个由不同颜色光线组成的图案。图案中描绘的是两个盘膝端坐之人的轮廓,两人一个面向自己一个背对着自己,人体轮廓之内之上又有许多光线和光点闪烁,旁边还有文字注解。

    只见那图中之人身上各条颜色的光线连着数个光点,每个光点旁边和整条光线旁边都有详细的文字注解,唐宋仔细看去只见共有二十种不同颜色的光犀分别注解如下:

    手太阴肺经,辛金,肺属阴脏,秉大气中金气而生。肺经金气有收敛作用,自上而下,自胸走手,络大肠,主降。肺经秉阴金之气,兼秉阴土之气。

    手阳明大肠经,庚金,大肠为阳腑,

    足太阳膀胱经,壬水,膀胱为阳腑,秉大气中水气而生。膀胱经水气有封藏作用,自上而下,自头走足,主降。膀胱经秉阳气之水。

    足少阴肾经,癸水,肾为阴脏,秉大气中水气而生。肾经水气有封藏作用,自下而上,自足走胸,主升

    足少阳胆经,甲木,为阳腑,

    足厥阴肝经,乙木,为阴脏,

    这应该就是赵无极所说武华道宗运功之时行气的经脉和道的指引图了吧,图中注释人体经脉分为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唐宋看了片刻将其牢牢记在心中,这才对人体的经络和道有了初步的认知。

    其中十二正经分别为手足太阳、手足少阳、手足阳明六条阳脉和手足太阴、手足少阴、手足厥阴六条阴脉,各秉阴阳之气;又分属金木水火土五行;分主心、肝、脾、胃、肾、胆、大小肠、等三焦脏腑。

    十二正经之外又可分奇经八脉,这把条经脉异于十二正经与脏腑无直接关系,之间也无表里配合关系,分别为任、督、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八脉。

    八脉走向也与十二正经不同,除带脉外余者皆由下而上循行。此八脉可加强人体十二正经之间的联系,如任脉总任一身之阴脉,督脉总督一身之阳脉,带脉约束纵行诸脉,阴阳二跷脉主宰一身左右阴阳,阴阳二维脉维络一身表里阴阳。

    之外奇经八脉也可调节十二正经的气血,十二正经之内若是气血有余则蓄藏于奇经八脉,气血不足则由八脉给予补充。

    依照图中所示人体经脉之上那些发光的亮点就是道,图中注释道人体的道大约有四百零九个,像百会、太阳、人中、玉枕、天突、璇玑、华盖、紫宫、玉堂、膻中、鸠尾、巨阙、神阙、气海、会阴、灵墟、神藏等等密密麻麻,林林总总。

    其中经外奇四十八个,其余全在上述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之上。其中单五十二个,双三百零九个,这些道中又有要一百零八个,要一百零八个当中又有死像百会、神庭、人中、风池、膻中、巨阙、神阙、气海等三十六处死,由此可见气血运行对人体来说是何等重要,唐宋边看边记将图上所列道名称和所在位置以及所处经脉和脉络地性,如阴阳脉、五行属性,主何脏腑等等一一默记在心。

    唐宋天资聪颖记性甚好,悟性又属上佳,刚刚看到石桩的图解之时还觉得有些生涩,毕竟和这些没有接触过,然而世间万物皆有其规律,他不消片刻就在这当中找到了规律,将之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牢记在心了。

    咦?当将这些全部记于心中之后,唐宋的注意力才从图上那些经脉和道上移开,“嘶!”此图之上并未有赵无极所说武华道宗基础运功之时行气的方法和口诀,这图上也没有行气所走之路线呀?

    精与气合,气与神合。意随神念,神随心念。

    泥丸,降至气。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丹田气暖,肾如汤煎。气行带脉,炼气功全

    阴阳之气,补予心肾。气循五行,纳予丹田。

    丹田气足,督任并行。防危虑险,依脉运行。

    周天循环,畅通身融。气归丹田,功成法明。

    当丹田之气充足之时,意运此气过督脉三关(尾间、夹脊、玉枕)入泥丸,顺任脉降中丹田,再降至下丹田。如此周天循环不已,脉路畅通,至此筑基功成。

    唐宋边看边在心中默记,读过两遍之后将之烂熟于心,他深吸了一口气将周身上下放松,微闭双目默诵了一遍心中似有所悟。

    他依照石柱呈现篇中文字所述口诀双手掐诀,促腿盘膝重新坐好开始依法修炼,身心缓缓入定,渐渐地掌握了其中要领,心神俱静,浑然忘我与这小小天地融为一体……

    “呼……”不知过了多久,唐宋长长的吐出一口浊气,再次睁开双目时和方才已恍若两人。只见此刻唐宋满面红光呼吸绵长,双目内隐隐凝聚神光,他只觉通体轻盈,气血顺畅,身心荡漾有一种说不出的舒服,肚脐也就是第一根石柱内所注的神阙之下三寸之内一股热气涌动,这就是道家所说的丹田吗?

    难道自己已然参悟了武华道宗的心法口诀,茫然不觉间就已经开始修炼了吗?就是不知自己现下是什么情况,丹田已然有了一道热气,这股热气就是真气吗?也不知这样算不算学会了养气?

    咦?抬头一看那第二根石柱也消失不见了,这石柱难道真的可以和自己感应到这般地步,第一次自己将经脉道等全部掌握后第一根石柱凭空消失,此次又是这般模样。那,那表示自己已能掌握第二根石柱所示之玄机了,自己现在究竟修炼到了什么地步?

    诶,算了!管它呢,反正早晚自己会知道的,不急!唐宋转念一想,心中此时不再郁闷了,呀!对了,还有两根石柱呢!那里面会有什么玄机呢?

    唐宋转目又向第三根石柱望去,这一次石柱想方才一样又闪现出一篇文字,文中所述如下:

    ……

    ……先天炁,后天气。得之宅常似醉。以后天之气涵养先天之炁,培补亏损,归根复命。得此效验,体合虚无,昏昏默默,常日如醉。日有合,月有合。穷戊己,定庚甲。天元神元炁之交并。元炁为先天之水,金能生水,为庚;元神为先天之火,木能生火,为甲。戊己为土,中宫为脾属土,即指丹田之所在,脾土又喻真意。以真意会合元神元炁于中宫丹田,即穷戊己以定庚甲之意。上鹊桥,下鹊桥。天应星,地应潮。真炁会合,运行周天。此时须注意上下鹊桥,以防危险。上鹊桥者鼻窍也,下鹊桥者者谷道也。真炁行至上鹊桥,须舌顶上腭,开玄膺而闭天池,引之降下重楼,而人丹田。行至下鹊桥,须微撮谷道,以防漏失,导之经后三关而上升乾顶。在天象有斗转星移,在地理有潮涨潮落,皆为盈虚消长之机。人身真炁之变化,亦有进退抽添之机,合于天地造化。丹炁转到上鹊桥时,自觉两眉之间,有神光闪烁,乃曰“天应星”。丹炁由下鹊桥上升时,自觉元海之中,有热炁蒸腾,乃曰“地应潮”。其中周天火候,至精至微。若非师生同处细细推之,则不易全明也……

    ……

    一边看着眼前的文字一边在领悟当中的意思,待到看完唐宋心中已然将其参悟得七七八八,他又在心中仔细地捋了捋这才重新微闭双目,双手掐诀盘膝入定。

    唐宋先是感受了一下丹田之中那道真气,然后用意念将真气从丹田导出依照石柱上的心法口诀开始行气,将真气在诸脉之间运行周天。随着时间的不断流逝唐宋运行真气渐渐地由生疏转为熟练,体内经脉也陆续一条条的逐个打通……